投喂“海鸥”,场面和谐?你想多了
如果你冬天到过“春城”昆明,想必会注意到城市里大大小小的水体上空,飞翔着的许多白色的鸟儿。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喙和腿脚都是红色,两翼前缘有着醒目的浅色部分,白色的头部在眼后往往有块明显的黑斑。这些通常被人称作“海鸥”的水鸟,就是今天的主角——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
出现在昆明的一只红嘴鸥。图片:Charrine Liu
“海鸥”另有其鸟
不知道出于何种缘由,大众几乎不加区分地习惯把所有的鸥科鸟类统称为“海鸥”。这样过于大而化之的俗称其实很可能造成困扰,因为海鸥(Larus canus)恰恰正是鸥科鸥属之下一个特定物种的中文名。
此外,鸥类并非只局限在海边生活,河流、湖泊这样的淡水湿地也是它们的安居场所。因此把它们统统称作“海鸥”似乎并不十分贴切。
它的大名才是海鸥(Larus canus)。图片:Donna A. Dewhurst DI-Dewhurst, D-MEGU2
红嘴鸥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广袤区域内,在中国华东、华中及黄河以南许多地方越冬,可以算是国内最为常见的鸥。因此在中国,它也成了最容易被称作“海鸥”的鸥。当人们说自己看到了“海鸥”时,其实往往可能就是一只红嘴鸥。
繁殖季(左)与越冬季(右),红嘴鸥的羽色有明显差异。图片:Hans Hillewaert & PierreSelim / wikimedia
说起来,中国人对鸥类应该并不陌生。唐朝诗人杜甫在《旅夜书怀》一诗中就曾写到:“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圣在这里以鸥类自比,用生活在江河湖海这类广阔湿地环境中的鸟儿,来咏叹自己暮年的飘零与孤独。
三栖生活,so easy
分类学意义上的鸥,是指鸻[héng]形目(Charadriiformes)鸥科(Laridae)的成员,全世界现生种类约有101种,中国境内分布有43种。
它们是生活在湿地环境中的典型水鸟,大多具有尖而长的双翼;喙直而侧扁,通常都不会超过头的长度;腿比较短,向前的三个脚趾之间具有蹼,有助于划水——鸥类往往善于在空中飞行、地面行走及水面游动,同时具有相当出色的三栖活动能力。
三栖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图片:John Gooday & Rob Reijnen / NIS / mindenpictures;Charles J Sharp
鸥类的羽色显得较为单调,身体多以灰色、白色或黑色为主,喙和腿脚则常呈红色、黄色或黑色。成年鸥类与幼鸟的羽色差异往往较大,繁殖季与非繁殖季的成鸟也多存在不同,成年雌雄个体之间的羽色则相近或相同。
红嘴鸥雏鸟(左)与尚未成年的个体(右)。图片:Charles J Sharp;Neil Phillips / flickr
许多鸥类都为杂食性,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能够利用环境中多样的食物资源。强大的活动能力和广泛的食性赋予了鸥类良好的适应性,其分布几乎遍布全球的各个大陆。
红嘴鸥的城市生活
今天,红嘴鸥已然成为了昆明的一张名片,但它们实际出现在城区的历史却并不久远。
1985年11月上旬,一些红嘴鸥飞临昆明中心城区的盘龙江、翠湖等地上空。尽管它们原本就是滇池一带的冬季常客,但现身城市当中却并不多见。人们分析,可能是由于滇池水体污染加重,以及过量捕捞所致的食物来源减少,使得城区里相对干净的水体和人为丢弃的可食杂物对红嘴鸥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昆明滇池边的红嘴鸥。图片:东方IC
红嘴鸥“进城”,给昆明市民带来了惊喜,当地政府和民间团体也很快积极行动了起来。1985年12月,昆明市政府就发布了保护红嘴鸥的政府通告;1987年,该市成立了红嘴鸥保护协会(今天的昆明鸟类协会),组织协调科研人员与社会公众进行有关红嘴鸥的科研、宣传和人工投喂等活动。
当地一些知名企业也纷纷出资支持红嘴鸥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人鸥密切接触的景象成了冬日里昆明城的一道风景线。到2005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将“中国红嘴鸥之乡”的称号颁给了昆明,以赞誉和鼓励春城上下多年来对红嘴鸥保护的重视和投入。
通过长期的环志工作,科研人员发现,一部分在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来自于遥远的西伯利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红嘴鸥约在每年10月初迁飞来昆明,先在滇池水域停留一个月左右,然后才开始逐渐进入城区;次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北迁离开,同样也是先离开城区到滇池停留约一个月之后,才开始向北的旅程。
2019年2月的昆明街头似乎鸟比人多。此时,红嘴鸥已经开始准备往北的返程。图片:东方IC
关于环志
图片:Yuliya Krasylenko / wikimedia
图中并不是在虐鸟,而是在给一只小红嘴鸥佩戴脚环。脚环上刻有研究机构的联系方式,研究人员给它戴上脚环后再放飞。其他地区的研究者,捕到戴着脚环的鸟,机构间通过联系,便能知道这只鸟飞到了什么地方,飞抵这里的时间。人们据此可以了解很多关于鸟类迁徙的信息。这就是环志研究法。
越冬的红嘴鸥每天在昆明城的生活也很有规律,它们夜间在滇池外海距湖边约2公里的水面上休息,黎明时分开始飞向湖边的浅水区域,逐渐经由通入滇池的河流进入城区的湿地觅食。由于城区水域的天然食物并不多,人工投食成了维系红嘴鸥在城区停留的关键因素。
从2006年11月开始,翠湖周边设置了多个红嘴鸥食物销售点,游客们可以购买或是自带食物在这里投喂红嘴鸥。有趣的是,根据观察,红嘴鸥在翠湖的停留时间跟投喂的强度明显相关,比如春节除夕期间,营业的销售点和投喂的游客都很少,红嘴鸥们在翠湖逗留的时间会延长;反之,若投喂的人较多,吃饱了的红嘴鸥就会提前离开,返回滇池。
人们在滇池边投喂红嘴鸥。图片:东方IC
和谐相处背后的隐患
已成为春城一景的“人鸥互动”,并非看上去的那样和谐。试验研究表明,与人工投喂时所选用的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食物相比,红嘴鸥更偏好取食泥鳅、小鱼、小虾等更为自然的动物性食物。换句话说,人们所提供的食物或许并不是最适合红嘴鸥的。
其次,人工投食带来的许多食物残渣和大量群集红嘴鸥排出的粪便,都直接进入到了翠湖和草海(滇池内海)水体。研究表明,翠湖底泥的总磷含量是水体总磷含量的7950倍,远高于诸如太湖、西湖这样著名的富营养化湖泊。人工无序投喂红嘴鸥带来的污染问题不容小觑。
红嘴鸥从水中叼起一条小鱼。图片:Michel Poinsignon / NPL / mindenpictures
大量红嘴鸥与密集人群的接触,更是潜藏疾病传播的风险。红嘴鸥已经被证明能够携带禽流感病毒和其他致病菌。我们不能只看到所谓的“人鸥和谐相处”,而忽视了表象背后巨大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
如今的城市里,垃圾堆似乎也成了往来鸟儿们常去的觅食场所。图片:Toshiaki Ida / Nature Production / mindenpictures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224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鸟人Robbi。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内容
白鹳:爱吃小龙虾,不想迁徙
大山雀:我是大哥大,偷奶的学霸
树麻雀:差点儿成了国鸟
太平鸟:其实过得并不太平
想围观动物?你必须保持距离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